2025年职场报告显示,35岁以上求职者需要投递25份简历才能获得1次面试机会,最终录取率不足2%。当"35岁门槛"成为公开的秘密,当"优化"成为职场黑话,中年失业者是继续在招聘网站刷存在感,还是寻找新的生存哲学?如果你正在迷茫、焦虑,或许可以在《在京都小住》找到不一样的灵感。
因舅公受伤,母亲安排失业的佳奈前往京都照顾“受伤”的舅公,她是拒绝的,母亲权威她就当是散心,利用空闲时间也可以继续求职,佳奈便欣然前往了。当晚,她收到东京的消息:“抱歉,职位已满。”
佳奈向舅公坦白:“其实,我辞职了,虽然我很想有所作为,但我发现我根本不是那块料,我没结婚,也没孩子,工作换了很多回,是的,按照其他人的标准,我的人生全是败笔,我的人生真的很失败。”
舅公望着河面笑了:“我换过三四份工,没结婚没孩子,按你的标准早该跳河了,但活着非得‘成功’吗?想做什么就做,做着做着,喜欢的事会自己浮出来啊。”
舅公赠予佳奈一份手绘地图,鼓励她放下束缚,随心所欲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。在探索京都的旅途中,她品尝了各种美食,探访了传承百年以上的西餐店和古玩店,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与快乐。
影片中,佳奈坐在瀑布前享受着自然美景,一口气吃光了自己曾声称“不爱吃”的青花鱼寿司,这一刻,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和享受。
在舅公的指引下,佳奈来到"小嶋米店"。店主小嶋先生拒绝使用真空包装:"米是有生命的,需要呼吸。"他教佳奈用布袋装米,感受每一粒米的重量。当佳奈疑惑"现在年轻人都买超市米"时,老人笑着回答:"总有人懂得区分速食面和现煮饭。"
佳奈明白了,她恐惧的真的是"找不到工作"吗?是恐惧成为被时代淘汰的"速食面"。
影片最打动我的地方,是佳奈将精心准备的简历折成纸船,看着它们顺流而下。舅公说:"河水会带着它们去该去的地方。"
这一刻,东京的KPI、同事的竞争、猎头的催促,都随着纸船消失在暮色中。
数据显示,中国职场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"年龄清洗",35-40岁职场人平均拥有12.7年工作经验,掌握3.2项核心技能,其人脉资源是25岁求职者的4.3倍。所谓"年龄劣势",本质是企业不把年龄当加法,当减法,将中年员工定义为"高风险低回报"“性价比低”的负资产。
事实上,当社会评价体系失效时,我们需要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系,就像京都的匠人们,我们的身份首先是"和纸匠人""米店传人",其次才是社会角色。中年职场人需要培养这种特质——当失业来临时,不是被动承受,而是将其转化为升级契机。
中年失业最残酷的打击,往往不在经济层面。35岁的市场总监张伟在离职后说:"突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了,不是公司总监,不是孩子爸爸,不是丈夫,就是一个……没用的人。"当我们的人生价值完全绑定在职业标签上时,失业就等同于存在主义危机。
他的手机里装着无数个学习APP,却依然在面试时被问:"你了解00后喜欢的梗吗?"“张先生,您很优秀,但我们的团队更倾向95后。”
张伟最后找了咖啡店做助理,工资不高,包吃,一周休两天。在失业的这段时间,他发现:“我以为自己要完蛋了,后来发现完蛋的不是我,是原来那条路。”
朋友问他问:“这样的选择,会不会是逃避?”张伟笑:“逃避和重启,英文都叫‘run away’,区别是你跑的时候有没有带心。”
35岁的张伟没回到原来的行业,但找到了扫地、修Wi-Fi、烘咖啡豆的自己。原来我们害怕的不是没工作,是没价值。以前觉得35岁是终点,现在才知道是新的起点。我的价值和起点,可以不在写字楼,在扫干净的十平方米,在修好的路由器,在客人喝完咖啡说的那句‘谢谢’。”
人生不是比赛,不需要总是冲刺。对于35岁以上的中年人来说,工作的本质是价值交换,而价值创造的形式远不止坐班一种。或许你我需要的不是新工作,而是不再向世界证明自己“有用”的释然。